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端午节随想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25日

  端午节随想

  吴海涛

  今年的端午节虽然已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大街小巷里还时不时的传来小商小贩们的吆喝声“粽子啊,香甜可口的热粽子啊”。

  一提起粽子,就联想到了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最多的还是关于屈原的传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渔父》载曰:汨罗江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chuò)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屈原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演变成棕子。

  屈原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屈原尸沉江底,是否仅仅是对自己心爱的祖国被侵略之惋惜?对国民的无限忧伤?不肯自己政敌的同流合污?还是对自己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绝望和无奈?我们尚不得知。记得在清朝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曾让谭嗣同与自己一起逃离。谭嗣同说过这样一句话“历来变革没有不流血的,那就让我为这次变法流血吧”。是否几千年前的屈原在尸沉江底时的初衷也与若干年后的谭嗣同是出于同一心理呢?是不是在向世人昭示着什么?尤其是在向“楚怀王”警示着什么?屈原的悲剧是否还再上演!后来的“屈原”们是否还在前赴后继?

  近年来,我国把端午节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规定在端午节时放假三天。我没有探微求源国家在做出这样规定的初衷是什么。但是我想,应该不只是仅仅为了保留这一传统的民俗风情,或为了拉动经济消费,让人们去汨罗江畔观光旅游,让人们争相吃那香甜可口的粽子,这样简单吧?

  剥开粽子的外皮,看着里面香甜的糯米和红枣,仿佛我又看到了屈原那徘徊在江边孤独枯槁的身影、那张忧郁的脸… …,一口口的吞食着粽子,眼泪在不知不觉中滴淌下来。

关闭

版权所有:滨州市沾化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国路259号 电话0543-7321499 邮编:256800